节选自南开诺布仁波切2016年7月10日于意大利西火山营的公开传法
当我们追随任何教法时,我们必须了解教法所具备的三个原则,否则我们就不能真正理解教法的实质,以及我们从中所能得到的利益。这并不是用来判断教法的优劣。如果我们追随一个教法,就必须要了解这个教法的特点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教法的特点与当时情况有关,与个人的根器相应,就像是吃药一样。比如,有的人对教法更感兴趣,有的人根器不同,其他人则在知识方面有多少的不同等等。当我们生病的时候,我们不能随随便便吃药。为了决定哪种药适合我们的病症,我们要去看医生,做检查,然后医生给我们提供相应的治疗建议。这就是说,吃哪种药与个体情况及条件有关。对于教法来说也是同样的。
我们必须要了解教法所具备的三个原则。一般说来,在大圆满体系中,我们称之为基、道、果。其它教法体系或许使用不同的术语,但即使不是这样,任何教法都具备三个原则。
我拿显宗给你们举个例子。显宗更多地是佛陀在身体层面传授的,这个教法包括两乘,即小乘和大乘。小乘的意思是“小的车乘”而大乘指的是“大的车乘”。为什么一个称为“小”而另一个称为“大”呢?当我们以头脑用世俗的方式来判断时,我们立刻会认为“小”意味着不太重要而“大”则是指更好的。但事实并不是这样。这与个体的条件有关。很多人没有能力让自己变得开朗,我们可以在普通生活中理解这一点。许多人总是把自己关闭起来,不知道如何与别人沟通,而另一些人则总是很开朗。所以我们可以了解有这个差别。
同样,在教法方面,大乘指的是更开朗的意思,小乘指的是更封闭的情况,不开放。他们听从佛陀的教导,认为佛陀的任何话语都是完美无缺的。但佛陀能够以不同方式以及在不同情况中示现,也会以不同的方式传授教法。佛陀是开悟的众生,祂并不仅仅在印度居住了一些年然后示现涅槃,也即死亡,然后就结束了。我们不能这样把佛陀的教法局限起来。当你以此样的方式做想时,你就是闭塞的,不开放。佛陀不仅仅在人间教导,也同样以不同方式,在不同情况下教导天人以及龙族等不同种类的有情众生。佛陀并非只是在印度教了几个学生而已。所以这样你能了解开放和闭塞的不同含义。
小乘有点像是那样,所以当一个人追随小乘教法时,他就会获得一个戒律。获得戒律是什么意思呢?它的意思是指控制你的身语意三个方面的存在方式。佛陀的教法中,有些是说你不能做这个,不能做那个,所以你用戒律控制自己,你必须以这种方式行持,认为戒律是唯一能让你获得开悟的途径。
大乘不是那样,虽然大乘行者也会遵守戒律,因为戒律对于没有根器的人来说很有必要。在现实生活中,许多人说他们不想喝太多酒,或者不想吸烟,因为他们发现这些对他们不好。他们总是试图戒掉,但总不成功。这是人类的弱点。对于有这种情况的人来说,唯一的方法就是持一个戒律,遵守戒律,这样他就有可能戒掉(烟酒)。所以在小乘体系中,行者控制他们的身语意,不再在这三个方面制造恶业。当你接受一个戒律后,你必须遵守,如果你违反了戒律,你感到很糟糕。
而大乘的原则不是这样。如果你没有相应根器,你需要接受一个戒律,然后尊持戒律。但大乘的要义与你的发心有关。你有什么样的发心?好的还是坏的?比如说,如果你有好的发心,你继续这个善心从而积累善行。如果你是一个大乘行者但却有不好的发心,你发现自己有一个恶意,如果你尊循此坏的发心,你就会犯恶行。所以你不需要任何戒律。你能够控制自己。当你意识到你有一个不好的发心时,你铲除它,用一个好的发心取而代之。这样继续行持,就会没问题。
大乘和小乘的区别是什么?简单来说,是因为一个称为“小”的车乘而另一个称为“大”的车乘。并不是说大乘更重要,即使它更重要,大乘和小乘的原则并不是基于此。当有些人解释二者的差别时,他们说大乘有更多的慈悲心而小乘的慈悲心更少。这是不对的。你不能说小乘行人没有足够的慈悲心。小乘中,怔悟阿罗汉果位的人能够了知轮回,他们了知有情众生的痛苦有多深。这样的话,我们怎能说小乘没有慈悲心?这是不对的。
小乘和大乘有三个原则。第一个是道,就是考虑个体的条件和有情众生的真实本性。不同的传统对此有不同的考量。比如说,在大乘中这是怎么解释呢?,他们说(gzhi bden gnyis zung ‘jug),意思是说基即是“二谛双运”,也即二者的合一,因为它们是互为缘起的。善和恶总是相互依存而存在,如果没有善就没有恶,反之亦然。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依存互为缘起的。当我们说“二谛”时,意思是说万物的真实本性为空。显宗称之为shunyata,即空,也就是宇宙万物的本性。这称为“绝对真理(胜义谛)”,即空之本性。
相对真理或世俗谛指的是世间万物的显现以及我们所能看到、听到的相对层面的东西。即使开悟的众生,比如释迦牟尼佛,祂的真实本性是法身,亦即空性的状态,具备一切资质,因此示现为人的形象。当佛陀示现为人的时候,祂处于相对层面,不是绝对层面。所以,如果释迦牟尼佛现在生活在印度某地,我们可以像古时候佛陀的弟子一样,去那里看祂。这称为相对层面。
他们说“基”指的是相对层面,是绝对真理或胜义谛的状态。在真实状态(胜义谛)方面,他们解释说所有众生具有佛种或是佛性。意思是说即使众生处于轮回痛苦中,如果他们跟随佛陀的教导,即“道”,他们就有可能开悟。就像是购买全国彩票一样,他们具有中彩的可能性,但这不能保证。同样,每个人都有佛性,具有这个开悟的可能性。这就是大乘的考量。
小乘不这样认为。小乘说有些具备佛性的众生很幸运,遇到了佛陀的教法,但大部分众生没有佛性,处于无尽的轮回中。在西藏我们称之为“瑞切”(rigs chad,一阐提,小乘认为无佛性的众生),字面意思是缺失佛的种姓。小乘和大乘在这方面有很多讨论。无论如何,在显宗教法中,基说的是我们具备佛性,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具备开悟的潜能或资质,只是具有可能的佛性。这是显宗关于基的观点。这不是仅仅对于人类而言,而是指所有众生。即使是一个大街上爬的蚂蚁也具有佛性。这是显宗的“道”。
金刚乘教法不是佛陀在身体层面直接传授的。佛陀以不同的方式示现,有时候祂示现为人类层面或天人层面的佛陀,传了金刚乘的教法。但是,大部分时候祂示现为报身佛,即具备五大元素本质的真实层面。试想一下时轮金刚的示现,我们说时轮金刚教法是佛陀传授的,但这并不是说佛陀在印度某地教导的。有些关于时轮金刚的历史说,在佛陀涅槃三年前,佛陀在南印度示现为时轮金刚。但这是我们人类头脑层面的说法。报身的示现不可能处于时间中。如果报身示现于时间中,就不是报身。报身超越了时空,处于清净层面。所以谁是时轮金刚呢?佛教徒认为那是释迦牟尼佛。普通来说,释迦牟尼佛是个僧侣,时轮金刚是佛父与佛母的双运,所以在身体层面祂怎么会是释迦牟尼佛呢?这是个示现,否则的话这是一个绝对的矛盾。
当开悟众生以报身示现的时候就没有矛盾。这取决于经验类型,通过经验,他们传授知识,以那种方式示现。我们称密续或密宗教法为金刚乘教法。为什么称为密宗呢?佛陀在菩提伽耶及其它地方给予的教法称为显宗,Yana指的是车乘,一个能够引领我们通往彻底证悟的交通工具。在梵文中,所有不同的车乘工具都称为yana。
这是金刚的象征(仁波切举起一个金刚杵)。大部分人认为这是一个金刚杵,但它不是。它是金刚的象征,在金刚乘中可以见到。金刚的意思是什么?在其中间是一个球形,它代表着超越了任何概念和局限的法身本性。当我们说绝对真理或胜义谛时,这就是真实本性 。金刚乘也这样认为。
在显宗中,相对层面指的是我们所能看到和听到的。在金刚乘中,相对层面分为两种:清净层面和不净层面。清净层面与开悟众生在清净层面的示现有关。不净层面指的是我们所处的轮回。正因为如此,金刚杵有上下两端,在金刚杵的上端有五个点,下端也有五个点,清净层面和不净层面都与中间的圆球有关联,因为这是一切有情众生的本性。
大部分有情众生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本性是什么。不仅如此,他们也对更高层次的清净层面一无所知。他们只相信自己的感官能让他们看见和听到的东西,这就是他们的根器层次。当我们闭上眼睛时就啥也看不见。当睁开眼睛后,就能看见东西。我们看到了什么?就是我们的业力所创造的这个世界。所有我们的感官能感知到的东西,比如眼睛看到的,耳朵听到的以及头脑想到的,就是我们的不净层面。我们持续地与主观和客观对象相接触,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轮转,我们对此深信不疑。
金刚乘能让我们更好地明白(清净层面与不净层面)。比如说,在清净层面,有五方佛的示现。根据金刚乘,我们有不同的示现,但即使有无尽的示现,它们都归属于坛城中所代表的五部。坛城的中央是佛部,这与法身和真实本性有关。在坛城的东方有金刚部,南方有宝生部,西方是莲花部,北方是事业部。所有的示现都包含在这五部之中。这种方式可以引领我们了悟实质。
我们的本性就像是处于清净层面的五方佛,当我们不了解自己的本性时,我们就会以普通方式用自己的业力之见看到听到所有一切。业力之见的根本是我们的五蕴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。这些与处于清净层面的五方佛很类似。当我们发展这五蕴时,轮回的一切因缘就具足了。正因为如此,金刚乘用金刚杵来作为象征,因为每个人的本性都具备金刚的资质。所有金刚乘教法都有这种认知,虽然有的比较直接而其它不是这样。即使下续部也能认识到金刚的本性。金刚的本性比佛种所涵盖的内容更多。
金刚乘是怎样解释佛性的呢?金刚乘认为佛性是非常强有力的潜能,没人能够将之毁坏或者改变。佛性不能被切割,它总是恒久稳固地存在着,并具有七个特质。这就是它的基,金刚乘对于个体根性的解释。具有了这个基我们还需要什么呢?我们需要接受灌顶,以此加持升起次第以及圆满次第,然后进入那个状态。所以,基和道是如此阐释的。
大圆满对于佛性的解释不同于金刚乘。大圆满和金刚乘是两个不同的教法系统,金刚乘的主要修法在于转化,即把我们不清净的层面转化为比如坛城一样的清净层面,把我们自己转化为本尊。
灌顶之后,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方式来修习。一个方式是渐次观修转化,另一个方式是我们在灌顶后了解了自己的真实本性,直接在刹那间转化。
当我们运用渐次观修转化的方式时,梵文称之为无上瑜伽。当我们刹那转化时,这称为阿努瑜伽。无上瑜伽(Annutara Tantra)名称中也有阿努瑜伽(AnuYoga)的“Anu”一词。“Anu”指的是“无上”,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转化为本尊。这两种方式最初都是莲花生大士在公元八世纪时在西藏传授的,然后就在佛教中传开了,阿努瑜伽的刹那转化方式,传得更广。但时至今日,这种方式只在宁玛派有保留和发展。
在西藏,金刚乘有四个主要传统。最早是宁玛巴传统,也即更古老的旧译派,后来又有了萨迦巴、噶举巴,以及格鲁巴。所有这些教派都遵从金刚乘教法。当然在西藏,人们也修习所有佛教传统,包括小乘和大乘,具备基本知识。当我们走到更高的教法体系中时,我们不能太闭塞。我们应该了解所有低的教法传统并且通晓它们。我们不能认为由于我们追随了更高一级的教法,不知道其它教法的存在,所以不想了解其它教法。正因为如此,虽然金刚乘行者主要修习金刚乘,但对于小乘和大乘非常了知,并且也运用它们。
萨迦巴,噶举巴,以及格鲁巴等教派所修的金刚乘称为无上瑜伽,即渐次转化方法。举个例子,如果你接受了一个无上瑜伽的灌顶,比如时轮金刚灌顶,你对修法很感兴趣,你可以按照一个修持仪轨的小册子进行修习。仪轨的开始是皈依和发菩提心,然后是生起次第如何转化,接下来是圆满次第等等。如果你按次序阅读仪轨并进行修持,那么你就会慢慢地在内心观修出本尊。这就是渐次转化的方式。
阿努瑜伽不需要这些渐次方式,因为阿努瑜伽不认为一个行者的真实本性仅仅是金刚。阿努瑜伽的基和大圆满的基是一样的,即自无始以来我们就有本自圆满的状态,我们具足一切资质。在阿努瑜伽中,如果我们从一个上师那里得到一个灌顶,上师就把你引入这个状态,你就会具备所有潜能。现在你知道你具有这个潜能,那为何你还去观修什么本尊呢?你没有必要。你只需要一个助缘,也即你接受到的灌顶以及让你如何进行转化的修法指导,比如时轮金刚的样子,刹那间,当你念诵种子字的时候,你就是时轮金刚。这就像镜子里显现的影像一样。镜子具有无尽的显现潜能。同样的,我们具有无尽的本自圆满的潜能。知道这一点后,我们就安住于那个状态之中,没有必要再去构建或者创造什么。这就是无上瑜伽和阿努瑜伽的区别。
在大圆满中,当我们做任何观修的时候,如果使用转化法,我们更多地运用阿努瑜伽的方式,因为它更容易。当我们谈论大圆满教法的基时,它是指我们自无始以来的本自圆满的状态。什么是大圆满?它就是嘎达和陇竹的无二无别。空性和无尽潜能的无二无别就是我们的真实本性。尽管我们运用转化的方式或者处于禅观之中,我们直接处于那个状态之中,因为这是我们的真实情况。大圆满就是以此种方式阐释的。
文字转录及编辑:L.格兰杰